坐在离开成都的k9483上,列车平稳和快速的向前驶去。窗外是广阔而平坦的土地,金灿灿的油菜花风华正茂,像是被母亲用乳汁精心哺育的被宠爱的小孩,骄傲的强大。随着视线的不断后退,脑海的浮现的是成都人舒缓的脚步和沉淀了千年的历史。
也行是成都辽阔平坦的地形影响了成都人的生活节奏,潜移默化的改变的成都人的性格。舒缓的脚步,温柔的口音,和温和的性格,这些特点在行走的人群和公交车司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像重庆的公车司机脾气火爆得像七月的盛夏,永远像是在追赶什么。偶尔遇上同样脾气暴躁的乘客不免得又是一番口舌之争,若再碰巧遇到高峰时节的拥堵,这场面便更加热闹了,车内乘客骂骂咧咧急躁不安,车外喇叭叫嚣不停。相比之下成都的司机就显得温和得多了,交通也顺畅得多。
我们只在成都呆了2日,虽然只是粗略的欣赏了她迷人的风景,但一点也不减少我对成都的热爱!
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市中心,一环以内,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焚。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ps:院里还有果亲王的真迹,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甄嬛传里的那个果亲王啊)
文殊院外看和一般的佛教寺院也不多大无差异,但是有些细节却让人回味至今。
文殊院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所以去的时候比较早,进院不久就发现小公园里有老人跑步,虽然速度真的很慢。还有几位在哪里伴着音乐在哪里打太极。这种缓慢的动作就像成都人的生活节奏,舒缓而潇洒。
游览文殊院可凭门票在院里领取细香一柱,可供前来的善男信女拜佛问道。还提供有许多的小册子,上面印有近期寺院的活动,有意者皆可来寺院听禅解道。
游了小半日,已觉口干舌燥,却是院内一角发现的布道的茶水,是用老姜,红糖,柠檬熬制而来。这样的体贴入微的关怀,让人心生感动。
观赏了院内珍藏的佛像和碑刻,正碰上院里用午饭的时刻,只听得有师傅敲了古钟,院里和尚便陆陆续续的聚集到用餐的地方,等人聚集起了,再分发米饭和菜品(有点类似于快餐),开饭之前还有大师傅主持的仪式,等仪式完了之后方可用餐。
锦里
在我看来,锦里有点类似于重庆的瓷器口。无非是特产小吃和还有各色玩物。虽然大俗之景,但却很好展现了蜀地的文化和各种特色,比如三大炮、牛肉豆花、三合泥、糖油果子、撒尿牛丸、臭豆腐、油茶、牛肉焦饼、酸辣肥肠粉、荞麦面、钵钵鸡,泥人,剪纸,转糖画儿等等。逛着倒也轻松热闹。
春熙路
没来之前,就听得同学谣传说,春熙路的衣服是论斤买的!!!虽然我们就住在春熙路,但是每天都是出去东游西逛,等晚上收官回酒店,两只脚早已累得不想动,已然没有再逛春熙路的精力和热情。虽然是早上和晚上途经于此,但也可以从密集的人群里看出,他的热闹程度。晚上,华灯初上,把城市装点得分外妖娆。再加上来往的如云美女,我不得不承认春熙路是个集打望儿和购物的好地方!
虽然我于成都不过是打马而过的匆匆过客,但成都于我却在我的回忆里留下了饱满的色彩。走的时候和朋友一致认为:以后老了就来这里养老吧,没事逛逛公园,喝喝茶,打点小麻将,过点小日子,挺好!
记得貌似看过有人说:成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慢节奏的城市
赞赞
我朋友约我7月中旬去成都玩,我想象中的成都应该也是非常不错的地方。
人老了,现在对我来说,一个地方风景如何如何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个地方都有谁谁谁/和谁谁谁去了 h.h
赞赞
去成都的感觉就是人行道很宽啊,都在树荫里,感觉很好。还有就是受不了那么多的电动自行车,下班的时候那个壮观啊。。
赞赞
成都,是一个去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天府广场,春熙路,武侯祠,杜甫草堂,锦里,四年的大学生活早已过去,可这些美景仍在我的内心犹存。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