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至死》读后感

 

 

《网络至死》作者:弗兰克•施尓玛赫 译者:邱袁炜  出版社:龙门书局  2011年版

 

     自从换了新手机之后,我一有时间间隙,就会掏出手机,连上网络然后开始刷微博、上QQ、看网页,于是就停不下来了。还有就是打开电脑以后,总会习惯性的想看一眼新闻,然后“一眼”变 “万眼”,吸引眼球的信息实在太多,于是就忘记了时间和我应该要做的事情。互联网让我们每天在接收海量的信息,但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有多少的呢?实在是说不清。

     “你有没有感觉自己的注意力极易分散,记忆力严重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消失?”《网络至死》的封面上如是问。我觉得我就沉沦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一阵心惊。

    “网络以诱人的海量信息吞噬了我们,人类真被自己顶礼膜拜的信息技术逐渐异化,如何突围并顺利前行,赢得这场比娱乐更无孔不入的网络之战?”心惊之后我迫切想知道这一问题之答案,于是,我拜读起了《网络至死》。

    虽然结构很散,但总体感觉语言不错,很容易读下去,。后来我发现作者入木三分的描绘了网络给人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并且更进一步进行分析与解释,但是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的对策。(好吧,这个对策的探寻是很有难度的,我们不能远离网络,也不能太紧靠网络。具体怎么做,这方面还有待探讨)本书论述语言幽默,引用了一些科研成果,我觉得这书的意义在于能引发我的以下两点思考,引起警惕:

    1、人类与网络的交往中,我们付出了什么?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Payback”,中文意思是“偿还”。我们在不停的运用网络的时候,我的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是我们要警惕与思考的。我不是技术悲观主义者,网络科技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我能够感受到,但是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我却常常忽略。

    2、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非常的引人深思。我们不能被网络裹挟而失去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宝贵的东西。人脑与电脑的区别是人脑的创造力与思维力,但是阅读便捷且免费的海量信息耗费了我们的时间,更消解了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削弱了我们的创造力与思维力。

基于此,我觉得这也许是夸张的书名的用意所在,我们若麻木无警惕,将会失去很多。

 

      文中提到:“健忘和徒劳感的出现,和每天存储下来的海量信息并不相悖,而恰恰是他们的结果。”  “信息不断地吞食注意力,以其为养分。”  “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不同种类的信息、想法和思考的生存竞争平台。”这些描述了大脑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出现的混乱与无力。

    作者在第二部分一开始就谈论让人丧失意志力的香味。这里的“香味”是指待处理的邮件、短信息、好友的空间更新、微博更新、夺人眼球的网页标题、视频连接等诸如此类的,甚至还有的伴随声音提示,让人忍不住去处理。

    面对这些,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忽略某些信息而选择另一些,因此某种程度的自我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就是说一切都要靠自己。再老掉牙一点: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作者的论述引用了认知心理学家罗伊•鲍麦斯特的论文《自我耗竭》。根据罗伊•鲍麦斯特的实验得出,我们面对诱惑时,我们要进行自我控制。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当我们压制某个想法的时候,我们恰恰还在想它。我们越是尽力控制自己,被压制着的想法就越强烈。并且实验表明,人脑中用来执行自我控制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当人们用意志力坚持不吃巧克力曲奇饼时,他们就很难再去拒绝其它诱惑;当人们强迫自己在观看电影时保持镇定之后,就更容易放弃那些需要自我约束的任务(比如解开几何难题)。事实证明,意志力不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真的可以被消耗掉的心理能量。意志力过度使用之后会感到疲劳,拒绝诱惑会消耗能量。因此,我们一直进行自我控制会产生自我耗竭。

    但网络上诱惑无处不在,那我们为了避免自我耗竭而不拒绝诱惑呢?我们可能就会进行多任务处理。一边写工作总结,一边聊QQ;写着论文的时候忍不住看一下搜狗跳出来的新网络热词等。作者认为多任务处理是对身体的伤害,作者引用了2009年斯坦福大学克利福德•纳斯教授对日常生活中较多和较少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两类人进行了对比研究,摘录研究结果如下:

◎追随跟踪的媒体越多,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中的选择性记忆越差。

◎习惯于多任务处理的人会系统地失去对于事务重要性的判断力。同时,对记忆的重要性的判断也会减弱,导致总结能力下降。

◎多任务处理者会越来越多地对“错误的警报”作出反应,这就是说,他们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不做,最终的结果就是分不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多任务处理者在多任务处理这件事情上的效率会慢慢降低。他们处理单项任务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同时在任务转换的时候缺乏调适能力。

◎在某些领域,多任务处理者会变得更容易犯错误,他们的工作能力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面对网络,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我们却会陷入一种两难,我们努力克制诱惑的时候,会产生自我耗竭;当我们接受诱惑的时候,会被分散注意力。看来我们得有选择的离开网络,给自己多一些没有网络的自由时间。

《网络至死》读后感”的一个响应

  1. 看你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很多有用的东西,文章也是发布在网络上,而很多沉迷网络,被网络吸引,产生坏影响的人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或者有概念去思考你文章里所说的问题。。。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

    1. 网络或者其他新科技都是工具,利用好了,受益匪浅;在用的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性,那人就被工具异化了。可怕的是,这个异化的过程潜移默化,人不自知。

  2. 看到这篇文章,想到于丹说的“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那个问题。意识到问题就是改变的开端,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加上不断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会达到我们进出自如的状态的。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