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个义无反顾的理由!+“苦乐加和理论”(三)

http://www.apple4.cn/2012/09/i-am-duty-bound-to-reason-joy-and-theoretical-b/

 

下面便引出了“苦乐加和理论”,暂且就这么庸俗的说吧。

1. 人总是千方百计,不断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更精确讲,总是追求:使人生每个阶段(A1 A2 A3…)的快乐总和(Σ乐)>痛苦总和(Σ苦),为此采取各种方法M1 M2。

2. 由自己对痛苦的忍受程度,每个阶段的长度,决定方法的类别,来调节每个阶段Σ乐、Σ苦哪个大。

3. 对痛苦忍受程度、每个阶段的长度设定因人而异

由此可以推出,每个人度过人生每个阶段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于是,不是选择别人认为较好的路,而是选择自己认为每个阶段,Σ乐>Σ苦的路。

结论是很常见的“走自己的路”,不过我就无聊地论证推出这个结论吧。

1. 人总是千方百计,不断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开始是从”Awaken the Giant Within” by Anthony Tony Robbins 中了解到的。你会问我为何坚信。其实至少我认为,这就像热力学定律一样,没有反驳的例子,能不能找出,做某件事的动力,不是为了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大家追求的是持续快乐,也就是每个阶段A1 A2…..的Σ乐>Σ苦。打个比方,每天复习GRE的痛苦是4,复习任务完成后快乐是5,最后GRE考出理想成绩,一下子有了80的快乐,备考GRE这一阶段,就是Σ乐>Σ苦。

2. 对痛苦的忍受程度、阶段的长度决定方法。假设每小时复习GRE的痛苦是0.5,那我对痛苦的忍受程度是每天4,所以我每天可以8小时在GRE上。又假设我把备考GRE看做阶段A1,考完GRE到申请出国看做阶段A2,那么目前我追求的就是在A1中Σ乐>Σ苦,而不必过于考虑A2如何,到A2阶段再想方设法使Σ乐>Σ苦好了。

3. 对痛苦忍受程度、每个阶段的长度设定因人而异。即X每天痛苦承受程度是4,所以X能复习8小时GRE,而Y的痛苦程度是3,所以Y只能去上3小时自习。同样,相比于X把考GRE的4个月设为阶段A1,Y把现在到之后5年看做阶段A1,发现如果考GRE出国读phd的话挺痛苦的,还不如现在开心点保研,所以Y在追求5年内,这个阶段A1,的Σ乐>Σ苦。

对痛苦的忍受程度,主要由自身调整,外界可以有一些影响,或者间接触发自己调整界限(如朋友的鼓励、诱惑,提供信息造成压力、或者思维的影响)。

所以,更倾向于《幸福的方法》中所提到的,忍受眼前的一点痛苦,来换取未来的幸福,却又不代表完全放弃眼前的快乐,即每个阶段过程A1,A2…….中,是痛苦快乐交织的,最终每个阶段Σ乐>Σ苦,人就能持续追求到快乐,逃避一些痛苦。

给我个义无反顾的理由!+“苦乐加和理论”(三)”的一个响应

  1. 个人经验是有时候痛苦让什么当初义无反顾的理由都忘记了,最后是需要无比自制力和毅力坚持下来的。学会与各位负面情绪相处蛮重要的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