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 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 穿越成本
身心俱疲 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
拿不到单 还有成功的可能
影响自己其他业务 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面的客户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
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观后心得:其实整个故事,仍然是老调重弹:行动力,执行力!这个星球的理论家, 思想家,空想家远远多于行动家。做一个有想法、有智慧,敢于想象敢于憧憬的人很重要。但是有再美好的蓝图,不行动那也只是个蓝图而已。其实正如古人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的,人类的智慧很彪悍(也许我是井底蛙)但是在我的小宇宙里,就没发现有什么事情是人类无法做到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所以,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开动脑筋思考,没考虑周全也没关系,定好大致方向勇敢前进,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总结经验,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离我们越来越近。那时候,梦想会实现~
关键点是,行动起来,马上!不要让任何理由牵绊自己的手脚。
行动最重要
赞赞
恩,写的好,我也常常陷入这样的“等死模式”啊。虽然是老调重弹,但经典的老调还是应该不是的拿出来重弹一下,鞭策自己的。谢谢你!
赞赞
很有启示。
隐约明白这个道理,但没有这样定性分析过。
要有执行力。
赞赞
这个时代速度很重要,太多的人只是停留在计划与幻想,却始终迈不开脚步。
赞赞
尽量缩短我们的“等死时间”吧。
赞赞
这两个名词确实很吸引人眼球
赞赞
想起来了一部《yesman》的电影···
和等待模式,穿越模式并行的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拒绝模式···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去做
赞赞
@12812ty, 那部电影很搞笑啊,不过内容却值得我们深思。
赞赞
立即行动,马上行动
赞赞
行动!我们要行动!
赞赞
这篇文章真不错,醍醐灌顶
赞赞
很有收获,谢谢!我现在就要进入我的穿越模式!
赞赞
真的是这样的!
赞赞